从“草鞋码头”到艺术之都

有幸应“丝路百城传”丛书编委会之约,我刚刚完成了《景德镇传——瓷片上的China》创作,从“盘古地壳的起伏酝酿”写到“新世纪隆起的高台”。最后描述的“高台”,就是指2019年被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从“草鞋码头”到艺术之都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7-24 10: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品谈】

有幸应“丝路百城传”丛书编委会之约,我刚刚完成了《景德镇传——瓷片上的China》创作,从“盘古地壳的起伏酝酿”写到“新世纪隆起的高台”。最后描述的“高台”,就是指2019年被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早先,景德镇不过是赣东北丘陵中的一个偏僻小镇,因瓷器闻名而吸引来众多移民,于是在昌江东岸形成了窑场、街巷,以及瓷器市场。但是在历史上,景德镇只是一个县辖的手工业古镇,面积不比一个乡镇,窑场星罗棋布,民居店铺拥挤,街巷错综无序,被民间戏称为“草鞋码头”。然而这里却有恢宏的皇家窑厂、丰富的民窑遗址、陶瓷文化特色的弄堂,以及众多的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坊展馆……这些密集的文化财富,都是绝无仅有的旅游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瓷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

先是拉开了“十三里陶阳”的城市框架,由紧紧依附于昌江的工业和生活混杂的老城区,向东推进到浮梁县的湘湖镇;朝西延伸到昌江区丽阳镇和昌南新区的洪源镇;北面仅一河之隔已与浮梁县城无缝对接;城南尽管有南山屏障,但三宝瓷谷正以陶艺群聚的形式穿刺峡谷。而由沿着南河支流的景德大道、顺着昌江干流两岸的沿江路,以及城西生态路扩展的206国道,像三条巨龙一样蜿蜒延伸,串起了扩容后的大景德镇框架。

幸得昌江干流和支流在城区呈Z字形环绕,当年曾激活陶瓷市场的河道水位,被现在的城建者们所借助,有的在河口已经被筑坝抬升,凸显出波光潋滟的“百里风光带”水景——中间的干流由北而南穿城而过,一江两岸的护堤被绿化成长廊式的步道公园;上面那一横是汇入昌江的西河,西市区以昌南湿地公园为中心,在蓝天碧水中沿岸的民居掩映在山水之间;底下那一横为昌江的南河支流,东郊湿地截流造湖,两岸花草林木,连接起一路的陶溪川、三宝、进坑、皇窑、南市街和陶瓷大学等文化景观。

那些老城区破旧的弄堂和残存的国营厂区,本可以推倒铲平成为商业用地,建高楼大厦或商业广场,但是近十年景德镇坚持不做旧不造假,在保持原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整洁一新,使得民居弄巷和工业遗存的“原生态”,既返璞归真,又创意出“艺术范儿”。诸如中山北路的步行街、里市渡边的御窑景巷、东门头的陶阳里、吊脚楼一带的民窑遗址片……都被打造得近似于各个历史阶段的影视拍摄基地。

而古镇里留下的那些丘陵绿地,也不再任由草木像荒郊野地一样凌乱。西市区的森林公园,市中心马鞍山的云门公园,北市区的莲花塘景区和五龙山公园等,变成了社区里透凉的肺叶,散发出维生素般的负氧离子,呈现出林荫浓郁、碧水荡漾、鸟语花香和曲径通幽的风景。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

城在山水间,人在画中游——到处是休闲地带,三三两两的市民在其间拍照、散步、跳舞或野炊。景德镇正蝶变为一座新时代的宜居都市,吸引着天下“陶艺”朝圣者,以及为艺术汇聚的“景漂”。所以我在对这座“艺术之都”前世今生的描述之后,欣慰地为这本景德镇传最后一个章节画上圆满句号。

(作者:江华明,系江西省景德镇市作协主席)

(江华明)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