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碧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武宁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崛起

让碧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武宁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崛起

来源: 九江新闻网
2022-09-28 14: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露珠凝作骨,云粉渍为衣。时值金秋,在武宁县杨洲乡阳光照耀二十九度假区入口处的葡萄园,被诗人赞誉的葡萄成串地挂在茂密的枝叶下,晶莹饱满,十分可人。“我们的葡萄皮薄汁多,清香甘甜,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生态好,种出的葡萄品质好。”江西诚宁农牧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舒唐睿说。江西诚宁农牧投资有限公司是返乡创业大学生舒唐睿于2013年创办的,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产品开发。公司投资金额1亿多元,种植碧根果、葡萄、桑葚等农产品,安排就业岗位50多个,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我就是看中杨洲良好的生态环境,旁边有一个大的旅游景区,来这里旅游的游客多,才来这里投资的。”舒唐睿说。

十年来,武宁县通过发展生态经济,走绿色崛起之路,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大产业,实现了园区、城区、景区互动共进,休闲旅游业、新型工业齐头并进的喜人景象。

守护碧水映青山

武宁县地处赣西北,拥有庐山西海近80%水域,碧波万顷;九岭、幕阜两大山脉横亘南北,植被丰茂。山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武宁县优质生态产品可持续供给的资源宝库。

守护碧水青山,是41万武宁儿女的职责与使命。

武宁县澧溪镇北湾村三组村民卢庆红万万没想到,他在自家山场上砍了几棵自己栽种的杉树,不仅树被没收,还要罚款。

十年来,武宁县牢固树立和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大到一山一河、小到一草一木,都纳入保护范畴,坚持“禁伐二十年,呵护原生态”政策不动摇,对345万亩林地实行封育保护,并严格执行。近两年来,武宁县人民法院受理涉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类刑事案件41件,判处罚金累计18.6万元,责令缴纳生态修复资金累计99767元。

秋日阳光下,澧溪镇下坊村紫薇园,绚烂的紫薇花临水绽放,游客们三五成群或是欣赏美景,或是拍照留念,不亦乐乎。

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坑洼不平的废弃矿区。澧溪镇黑瓷储量丰富,经常有盗挖、盗采的现象,植被破坏严重,地表地层出现不同程度坑洼、积水。为保护生态,澧溪镇根据补绿原则,联合群众进行农业产业开发,种植樱花600亩、紫薇500亩。经过几年的管护,下坊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鹭鸶、秋沙鸭、黑野鸭等候鸟栖息落户,成为风景如画的景区,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近年来,武宁县对全县89座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601名“林长”对全县418万亩林地实行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对345万亩林地实行封育保护,占林地总面积的82.54%。

为了保护一湖秀水,武宁县在引进发展产业和项目上,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匹配度,近十年来通过项目联审机制,否决了3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大力发展以绿色光电产业为首位产业,以大健康产业、矿业循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产业为主导产业。

经过精心呵护,武宁县的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67.9%,上升到75.96%;武宁庐山西海界牌断面水质常年达国家Ⅰ类;空气优良率97.5%。

生态产业富百姓

良好的生态,给了武宁人发展产业十足的底气。

进入九月,鲁溪镇双新村村民柯有斌的水稻和高山辣椒迎来了丰收季。金黄的稻田、火红的辣椒,是柯有斌辛苦了大半年的成果。

柯有斌多年来一直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可苦于资金不足,一直没有把产业做大。今年上半年,双新村成立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交易网点。柯有斌得知,他可以用自家山场作抵押,在银行获得贷款。2022年,他贷得30万元。有了资金的支持,柯有斌种植高山辣椒10亩、水稻25亩,养殖肉牛20头。“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纯收入能超过10万元。”柯有斌高兴地说。

如何让良好的生态资源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武宁县动足了脑筋。

武宁县率先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即生态产品储蓄银行,实现在全县所有乡镇全覆盖;率先成立山水武宁生态产品运营管理公司,组建专门运营队伍,探索市场化运营。截至目前,全县发放贷款4109.7万元。

山间草木繁盛,林下气象万千。2012年以来,武宁县围绕绿色、有机、生态等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全面升级,提高生态农产品溢价。截至目前,打造省市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11家,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达到了64个。“武宁鲟鱼”俏销欧美国家,“武宁棍子鱼”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宁宁红”“武宁蜂蜜”等农业品牌已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其中,罗坪镇长水村建成千亩生态循环产业园,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翻了几倍;鲁溪镇双新村、新宁镇茶场依托8000余亩优质茶园,带动30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全域旅游闯新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还让农民走上了生态旅游的新路子。

高山竹海、溪涧深潭、飞瀑流泉,还有在溪流中悠游的小鱼、云中高歌的鸟雀、林间漫步的竹鸡,想想这些都惬意。更别提置身一汪如翡翠般的溪水中,听耳边凉风习习,看天上云卷云舒,能让人忘却所有纷扰,身心完全放松。刚刚过去的夏天,新宁镇石坪村牛鼻孔景区是武宁县最火的景点。

每天天刚蒙蒙亮,武宁县新宁镇石坪村村民刁英平就起床,到自家菜地里摘菜,开始一天的忙碌。近几年,随着来村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颇具经营头脑的他,把自家的老房子简单装修一下,与老伴一道办了个农家乐。平日里两个人也能忙得过来,暑假及节假日游客暴涨,他就把在武宁县城工作的子女都叫回来帮忙。“今年暑期人多,我一天要接待200至300名游客。”刁英平乐呵呵地说。

在石坪村,像刁英平这样从事农家乐的农民有3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宁县围绕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统筹森林、湖泊、温泉、民宿等生态旅游资源,构建“昼+夜”全天候、“海陆空”立体式旅游产品体系。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8个、3A级乡村旅游点15个。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旅游名片。2021年度接待游客1176.52万人次,同比增长21.17%;旅游综合收入97.29亿元,同比增长20.3%。

非凡十年,武宁人在生态文明这条路上壮志满怀、步履铿锵。越来越多的武宁人自觉走上生态文明之路,更多的武宁人依托优良的生态,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余慧琳 实习生 吕佳凝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谈思宏)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