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黎川樟溪:舞起板凳龙,祈福闹元宵

江西黎川樟溪:舞起板凳龙,祈福闹元宵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2-04 14: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暖樟溪,龙闹元宵。在江西省黎川县樟溪乡(原樟村乡),正月十三傍晚时分,一条十一节,长44米的板凳龙,在舞龙人的操作下,伴随着阵陈喜庆响亮的锣鼓声、锁呐声、鞭炮声和五颜六色的礼花在空中炸响声,从中洲村高家段龙王庙雄纠纠、气昂昂缓缓地向村中游去,开始走村串户祝贺新春,上演着一场热热闹闹的民俗文化大戏,吸引周边乡镇数千群众观看。

素有“千村万村不如樟村(1984年改为樟溪乡)”的樟溪乡地处江西黎川和福建建宁闽赣两省两县结合部,距县城区30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闽赣收费站互通口32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14486 亩,辖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89人。自古为重要的入赣关隘和商贸通道,是中国革命初期的重点区域和战略要地之一,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古色、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黎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岩吐日)彩云烧,(福寺晨钟)荷雾绕。

(夹岸桃红)蝶道晚,(双溪水绿)春水潮。

(中洲落雁)印红日,(里岭云封)绿岛漂。

(横嶂屏风)藏美景,(浒潭夜月)水中摇。

(祥龙板凳)央视耀,(烟柳廊桥)桃溪谣。

(守望樟溪)樟树老,(莲乡荷韵)看今朝。

樟溪绿色生态 ,风光旖旎

悠悠桃溪河穿境而过,孕育了樟溪文明;岩泉河等支流汇聚而成的龙头寨水库碧波荡漾;会仙峰、洋岫峰、三仙岩等名山闻名赣闽两省;清代文学家余光令将樟溪名景总结为桃溪八景(双溪水绿、夹岸桃红、中洲雁落,里岭云封、浒潭夜月、福寺晨钟、仙岩吐日、横嶂屏风),明代进士王材的黎川十二景的第三景“南屏展黛”就是我乡的群峰美景。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就座落于樟溪,森林覆盖率高达98.6%,是国家天然氧吧。大旅行家徐霞客从会仙峰下来到樟溪之后也不禁写到:“西南逾二岭,五里至章(樟)村,山始大开,始有聚落阛闠街市。”

樟溪红色岁月,光照闽赣

桃溪河畔旌旗展,邱家隘上炮声隆。

樟溪先后设立闽赣省黎川县樟村区、乡两级苏维埃政府。“第五次反围剿”时,黎川县委、苏维埃政府先后转移至樟溪,使樟溪当时成为三级红色政权所在地。1931年6月初,毛主席从建宁去南丰参加康都会议时经过樟溪乡,并在双溪廊桥对面的戏台上召开了军人大会,并做了动员讲话,留下了一代伟人在黎川的光辉历史。建黎泰战役、樟横阻击战、邱家隘阻击战、将军殿阻击战、三岬嶂阻击战、平寮阻击战都发生樟溪周边,载入史册。红九军团在樟溪创建、红九军团在樟溪举行誓师大会。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樟溪战斗过,留下别具特色的红色革命遗迹。至今,樟溪古民居内还保留了大量红军革命旧址,如闽赣省黎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工作旧址(岩泉王家老屋)、邱家隘等战役遗址、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兵站旧址。当年红军书写的大量宣传标语,以及古民居墙体留下的累累弹痕,都是革命历史的见证。

樟溪古色人文,丰富厚重

古村落主要位于东港、中洲和店上三个村,依溪河而建,初建于唐宋,盛于清朝,是一个典型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村落。村落古巷古屋众多,纵横交错,巷巷相通,屋屋相连,有“千户百厅十桥九庙三第一祠”之说。目前保留较好的古厅、古巷、古桥、古庙、古祠有三十余处,如德元厅、顺治厅(绣花楼)、丰泰厅、花园大厅、李家新屋大厅、双溪廊桥、上源石桥、周家大厅、杨氏宗祠和三第(进士第、九礼第、竹节第)、福兴寺、龙王庙、永安寺、五谷庙、天宫寺、三堡寺等。这些古建筑物已经不是单一的建筑文化,而是多维视角下村落文明的展现,体现了“天人感应”的规划思想,巧妙利用自然,人工美和自然美浑然一体,表现出时空的高度和谐和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高度重视,凝聚了丰富而深邃的樟溪文化与乡愁,樟溪古建筑群是临川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结晶,是赣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融合。

樟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明清樟溪杨氏一门就出了十四名进士和几十多名举人,还出现明未著名文学家、诗人杨思本,清代学者、诗人、著名年谱作家杨希闵、清代文学家杨炳等一批名人,流传着“父子明经”、“兄弟修职”、“清白世家”等典故。《新城县志》记载樟溪名人就达八十余人。目前,在省内外经商人、办厂成功人士达300余人,同是也是黎川油画的发源地。

唐宋以来的“安史之乱”“请康之难”等战争造成了大量的北方中原人口南迁,而樟溪又是由闽入赣至粤的重要古驿道,留居了大量的客家人,其中与建宁交界里岭隘的东港村里岭下村小组当时就杂居了许多外省人,有“五省十八姓”之称。千百年来,樟溪受儒、道、佛、客家等各种文化的熏染浸润,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成为黎川县有名的民俗文化之乡。如明朝流传至今300多年的非物质遗产“板凳龙”于2018年正月初四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名扬全国;正月舞“大(当地念抬音)狮”、“晏神”、“戏台洲听大戏”;农历七月初一万人“朝华”会仙峰祈福;流传黎川数百年的“樟村豆腐宏村酒”谚语妇孺皆知;樟溪乡制纸工艺和产量在民国鼎盛一时;到樟溪喝“擂茶”和“樟村水酒”,吃“樟村豆腐”、“笋仔饼”、“水粉”、“喜肉”、“三鲜”、“银鱼冬笋丝”……让你细细品味樟溪的饮食文化;樟溪还是黎川油画的发源地……

在沙田坪广场,舞龙人身穿统一黄色服装,手挚板凳,随着龙头游走。只见龙头、龙肚、龙尾均用竹蔑扎成,糊以绵纸,彩绘龙纹,之中点燃红烛,五彩斑斓,绚丽辉煌。龙头忽左忽右,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舒缓急促,黑夜蟠旋,烛光忽闪,从高处看,便如真龙一般。广场上,观龙人潮涌动。激昂的鼓点、持续的鞭炮声和炫目灿烂的礼花,沸腾一个诺大的广场。当龙身起舞时,老百姓鸣放鞭炮,接龙接福,祈福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灯是樟溪乡村民的传统习俗,也是黎川的非物质传统文化,自明朝就开始舞龙,已有数百年历史。关于板凳龙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该村高家段有一位财主名叫高百万,家有良田百顷,但是樟溪乡位于武夷山脚下,每年雨季往往会有山洪暴发,带来洪涝灾害,使他家稻田受淹,粮食减产歉收。一天夜里,高百万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巨龙浑身珠光宝气、腾云驾雾从会仙峰飞来,最后在高家段降落。于是,他心生灵光,出巨资在高家段做了一座龙王庙,从此他和村民便经常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奇怪的是,龙王庙建成以后,村里便很少发生水患,于是村里便流传下了每年元宵期间舞板凳龙的风俗,以此庆贺当年的丰收,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

樟溪板凳龙灯由龙头、九节灯板、龙尾三部分组成。当地传说正月初十三是龙王的生日是,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连续闹三天。板凳龙制作简单,龙灯的“龙骨”以条状木板制作。宣统三年(1911),由已故老人曹四仂制作了一条板凳龙,龙头1节,龙尾1节,龙身11节,每节长4m,灯笼4只。后因龙身太长,舞灯不便,拆除了龙身2节,改为9节,全长11节。曹四仂制作板凳龙传承到1956年。后由颜今才老人传承到1958年,并停止了舞灯活动。1984年由尧春芳为首恢复舞灯活动至今。

樟溪板凳龙是黎川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为了传承和发扬这项民俗文化,樟溪乡成立了“樟溪乡板凳龙文化队”。通过微信平台等形式,向外出创业打工人员进行宣传,筹措到资金数万元,全部用于板凳龙文化建设活动中。

在樟村老教师杨维和先生留下来的诗作里,有一首写于1981年的《观龙灯竹枝词 》:

《辛酉元夕》

政策英明五谷登,

元宵节前众欢腾。

儿童相约黄昏后,

共向沙田看出灯。

“板凳龙”给春节增添了几分喜庆,让村民大饱眼福的同时,又能体验民俗文化和灯的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同时歌颂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繁荣昌盛,象征人民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实现远大理想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

灯还未歇,村庄还未入睡,新的《竹枝词》已经脱口而出:“正月里来好日子,桃溪河畔舞龙灯”,“舞灯舞得喜洋洋,一年更比一年强。”

樟溪河畔,又见龙灯舞翩跹。(赵士忠供图)

(中国日报社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