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中,最核心的部件是锂电池。然而,由锂电池引发的各类安全和故障问题屡见不鲜。在南昌大学,有一支无液电池项目团队,他们结合国家“双碳”目标要求,瞄准新能源领域,研发出纯固态电解质技术,跑出了创新创业的加速度。
在南昌大学材料工程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该项目的主角——固态电解质,一个直径约1厘米、厚度约0.5毫米的圆片。项目负责人彭懿霖告诉记者,经过界面优化加工后,这一个个圆片将变成超薄、柔软的薄膜,可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中的电解质和隔膜,完全固态化。不但如此,还能匹配不同的正负极材料,实现锂电池高安全、长续航、高通配三大性能指标的突破。
全固态电池号称是锂电池的“终极形态”。目前主流商用的液态电解质面临难以兼容高电压正极、对锂金属不稳定、原材料成本高等难题。如何解决,成为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发展所需即是科研创新所向。项目团队的指导老师高飞介绍,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固态锂电池的研究,经过几年努力,师生合力,开辟出一条制备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全新技术路线:镁钽协同掺杂石榴石型半导体固态氧化物电解质。“我们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已经成功转化,能够量产,销售供给新能源汽车一级供应商进行电池封装组装。”高飞说。
带领团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是团队总指导老师罗广圣最重视的几件事。在他的推动下,这项科研成果开始向市场进行转化。一支由材料科学、先进制造、工商管理、国际会计、新结构经济学专业等学生组成的新工科、新文科复合型学科交叉团队——无液电池项目团队组建了起来。现在,团队正在全力备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和国赛。
“顺应时代需求,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是我们创新创业故事的闪光点。但光有创意还不够,我们必须拿出从创意到技术再到市场的全套方案。”彭懿霖说,在核心技术方面,大家轻车熟路,但将商业模式规范化,将生产运营方案可行化,却是团队相对陌生的领域。面对问题,大家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大胆想大胆闯,进行市场调研,和厂商交流,与企业家面对面谈项目、谋合作。
“加入团队之后,我全程参与了项目合作洽谈、市场开拓的过程,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是什么、能干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在团队里负责市场开拓等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侯美琳说。
在这个由大学生组成的团队中,大家各司其职、各擅其事,把团队合作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从2月团队组建到现在,团队一直在这条创新创业的赛道上奔跑。“要确保把每一块好钢用在合适的刀刃上,不浪费一丝力气。”高飞提到自己所带的团队,充满骄傲。
“鼓励学生组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探索实践新工科和新文科教育新模式的生动实践。”罗广圣说,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个平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把高校的智力、技术、文化资源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金融、市场、社会资源精准对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融合学习多学科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及高级思维。”罗广圣表示。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