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铝打碎熔炼成精美轮毂,废弃塑料变成用途广泛的再生塑料颗粒,电子废弃物被提炼出稀有贵金属……寻常人眼中无用的“垃圾”,在丰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却是宝贵的生产资源。
江西省丰城市是江南最大、全国闻名的废旧物资集散地。从最开始简单的“鸡毛换糖”到现在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从最初的单纯废品市场到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的产业园区,丰城市循环经济一路“升级打怪”,构建起了从废料—原料—材料—产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丰城,如今已是全国知名的“循环之城”。
走进丰城市格林循环公司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工作人员在进行前端产品分类,熟练地将冰箱压缩机拆解下来,剩下的箱体被送入巨大的破碎机中。经过破碎后的前端材料被运进自动化设备中,静电、色选、AI分选、造粒,改性等一系列工序下来,“改头换面”成为新产品,应用在家电家居包装和汽车行业。
“我们企业每年要回收废旧塑料、家电10万多吨,生产的可再生塑料颗粒将再次进入日化包装、家居、汽车、电子电器等多领域。”格林循环集团董事长秦玉飞说,再生环保材料是现在的一种国际趋势,不仅能减少污染,还可以延缓原矿开采进度,减少资源消耗,被公认为是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和业务模式创新企业,该公司逐渐形成了“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双轨驱动的业务模式。
以生态谋发展,向产业要振兴。丰城市紧抓国家倡导发展循环产业的时代机遇,立足循环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打造循环经济千亿产业链。
丰城依托80余年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的先发优势,利用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3000余家回收、拆解企业,与10余万产业从业人员,充分发挥的“回收、拆解”传统优势,做大做强“城市矿产”。利用现有的格林美、金数来两大拆解市场,丰城趁势而上规划建设三泰金属拆解园,通过“三大回收拆解平台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技术优势的废旧物资拆解基地。
2023年,丰城市循环产业园区实现产值420亿元,税收30亿元,再生铜、铝、塑料聚集量均超过60万吨,已签约企业170余家,规上企业126家,协议总投资约800亿元
在江西麦得豪新材料有限公司,3毫米铜丝经过熔解、生箔、表面处理、产品分切等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代表目前国内最高工艺水平的4.5微米铜箔。
“我们会收购园区内其他从事废铜回收企业生产的铜丝,然后进行精深加工产出电子铜箔销往各地。”麦得豪公司常务副总盛陈峰介绍说,该公司的原料超过30%实现了就地配套,而产品主要卖往浙江杭州或转口贸易到韩国等地。
近年来,丰城市通过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链,构建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三大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压铸产业园、电线电缆产业园、铜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园、PCB产业园,以及“技术领先、设备先进、镀种齐全、环保一流”的电镀产业园,全面重塑产业的聚集维度、聚集优势和聚集发展。该市还加快推动形成光伏组件、汽摩配件、电线电缆、铜基材料、水暖五金、集成电路“六大产业链条”,深度打造“1+3+6”纵深产业体系,聚力实现再生资源全产业链联动式发展。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丰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平台快速升级,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2016年获批“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省级产业园区”,2020年获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特色名片亮眼;形成了从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分选、熔炼、精深加工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了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三大产业链条,产业体系完备;聚集了格林美、中国瑞林、今飞集团、麦得豪、晶科光伏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著。
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该市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先导,积极协助科创基础扎实的企业打响科技品牌。积极与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力循环经济产业研究院,加大科技研发步伐,推进上下游协同融合。截止目前,园区共有省市类研究平台及研究中心1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2023年当年新增5家,4家企业正在对接第三方准备高企申报资料,预计到2024年园区高企可突破15家。
环保问题是个“老大难”题目,如何实现循环产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提升?丰城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条件,严格把关企业准入资格,要求进驻企业环保手续齐全、环保设施齐全、管理制度齐全。做好过程监控,园区对各主要雨水排口、溢流井、安装“天眼”式摄像头或在线监控设施,严格督促主要涉水、涉重企业全面建设完善生产污水、生活污水、雨水排口在线监控设施。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循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布局建设高效成熟的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精加工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循环产业迭代升级步伐,让有限资源实现无限循环。”丰城市循环园区主任曾国辉说。
从昔日“鸡毛换糖”到今日循环产业的华丽嬗变,见证着丰城人的梦想与期盼。坚韧不拔的丰城人正深耕时代发展,赋能绿色未来,携手打造“循环新城”,谱写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