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稻作文明,传承亘古薪火!

探源稻作文明,传承亘古薪火!

来源:中国网 2025-07-10 17: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日至3日,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探农耕”团队奔赴江西省万年县,以实地走访与深度访谈为途径,踏上探寻万年稻作文化之旅,让青春力量为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英语探农耕”团队成员来自学院“英语话农史”课程的师生群体。此次活动是一次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旨在带领大家追溯稻作文化的根源,亲身体验万年稻作历史的深厚底蕴。

在仙人洞遗址现场,团队师生重点考察了洞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关键遗存。那些带着岁月包浆的夹砂陶器古朴厚重,磨制精细的石器工具凝结着先民的智慧,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水稻植硅体化石,更如一把打开远古密码的钥匙 —— 三者共同构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清晰勾勒出远古先民在此驯化野生稻、开创原始农业的壮阔历史图景,让那段跨越万年的文明进程变得可触可感。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专注聆听专业讲解,细致观察每件出土器物。他们深切体会到,仙人洞所揭示的早期农业起源密码,不仅实证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悠久根基,铺就了辉煌序章,其蕴含的生存智慧与发展经验,更对理解全球农业文明演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万年县仙人洞遗址

随后,团队走进万年县博物馆。老馆长王炳万先生作为仙人洞遗址考古挖掘与保护工作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满怀热忱地接待了队员们,并亲自担任向导,引领大家近距离观赏馆内陈列的文物。从斑驳的农耕古具,到精巧的陶皿瓷艺,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生动勾勒出万年稻作文化从星火初燃到蔚为大观的完整轨迹。老馆长讲解如故事般鲜活生动,那些稻作往事经他一讲,千年农耕图景彷佛就在眼前;而他数十年守护这份文明遗产的执着,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守护者的热忱。这份投入和坚守深深触动了所有人。参观结束后,团队围绕稻作文化传播,对老馆长进行深入采访。他强调,万年稻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先民智慧,传播时需善用新媒体、特色文化活动,并寄语英语专业志愿者们,发挥外语优势加强国际传播,让世界领略其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在馆长带领下参观万年县博物馆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万年稻作文化这一活态遗产的深厚内涵,也启发他们思考古老智慧在当代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更激发了江西高校学子传承与弘扬本土稻作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未来,团队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传播,助力万年稻作文化文化焕发新生。

图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探农耕”团队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