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碧波荡漾。连日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修区域,50余只身披华羽的彩鹮种群,结束了在鄱阳湖栖息长达5个月之久,携新生的幼鸟,迎着冷空气,振翅启程,开启迁徒之旅。
彩鹮,隶属鹮科,具有华丽的羽毛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这种宛如天宫神鸟般的生物,在鸟类家族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彩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在河湖及沼泽附近,有时也会到稻田中活动。彩鹮在我国分布数量极少,《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度宣布其在中国绝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榜物种。
彩鹮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非洲、美洲中部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它们见于河北东部、西藏南部、云南东南部、四川南部、甘肃及东南沿海等地。
“这么多彩鹮‘落户’鄱阳湖边的永修生儿育女,是对这里生态环境最直接的‘投票’!”坚守鄱阳湖39年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好人”工作室牵头人王小龙说。他指出,彩鹮对栖息地水质、食物丰富度及人为干扰极其敏感,它们的到来与定居,是生态向好的有力明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球候鸟至关重要的“中转站”与“越冬地”,每年吸引近70万只候鸟。永修县作为环鄱阳湖核心区域之一,素有“中国候鸟小镇”“白鹤之乡”美誉,承担着鄱阳湖三分之一以上越冬候鸟的庇护重任。
近年来,永修县在生态保护上倾注全力,湿地修复、候鸟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斐然。尤为可贵的是,该县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依托优质水域资源,精心打造30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年产值突破40亿元,荣膺“江西龙虾第一县”。
正是这生机勃勃的“稻虾共作”系统,田间的螺蚌虾鳅资源丰富,首次成功吸引了彩鹮的目光。今年4月22日,7只彩鹮翩然降临永修县三角乡的稻虾田,成为一道惊艳的生态风景线。
彩鹮甫一现身,便牵动人心。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迅速联动永修县政府、林业、公安等多部门,织密保护网络,强化种群动态监测与日常巡护力度。5个月的精心守护,换来种群的显著壮大——从最初的7只,发展到如今50余只的繁衍规模。
彩鹮的迁徙,是生命遵循自然节律的壮歌。与此同时,鄱阳湖也正迎来南迁的冬候鸟先锋——大雁、反嘴鹬、黑尾塍鹬、凤头麦鸡等已陆续抵达。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赵睿楠 | 钟亮 摄影 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