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2024年,全省公众安全感连续四年保持在98%以上,2025年上半年达到99.21%;
2021年至2024年,破获刑事案件25万余起,现行命案破案率保持在99.87%以上。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6个、恶势力组织205个;
…………
这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背后是江西公安机关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把握与有效解决。特别是公众安全感的持续高位攀升,标志着江西公安不仅圆满完成了维护安全稳定的主业,更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江西实践。
创新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十四五”时期,江西公安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现了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预防”治理模式的转型。“三大专项行动”——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校园及周边安全治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正是这一转型的具体实践。
许多治安案件乃至刑事案件的发生,都源于未被及时察觉和化解的微小矛盾。全省公安机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得益于基层警务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衔接。公安机关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网格,让社区民警的角色从执法者,转变为“调解者”与“倾听者”。
最有效的安全,是将安全意识内化在下一代的心中。在守护校园安全时,安防设施是刚性的底线,而“护学岗”则是柔性的关怀。这种刚柔相济,既捍卫了法律的权威,也传递了城市的温度,最终凝聚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近年来,全省中小学生溺亡人数、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持续下降,恰似一颗颗被精心守护的种子,终于结出平安成长的硕果。
道路交通安全不仅是管出来的,更是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孕育出来的。通过自主研发“人车企”和“路”两个风险隐患治理系统,公安机关实现了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精准识别和及时处置。2024年全省事故死亡人数降至近20年最低值,充分体现了系统性治理思维在交通安全领域的成功应用。
科技赋能警务:现代公安工作的发展新路径
迈向现代警务,不仅需要治理理念之“道”的革新,也离不开科技应用之“器”的赋能。现代公安工作要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离不开警务运行模式创新和科技应用的双重加持。
“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构建,是江西公安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让数据智能成为新质战斗力的核心引擎,实现警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警务效能的全面提升。
治安态势感知、可用资源、风险隐患“三张图”,将复杂的治安状况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的决策仪表盘,尤其在人流量大、人员密集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6700余场大型活动的安全顺利举办,有力护卫了南昌、景德镇等城市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也实战检验了江西公安护航高水平安全的过硬实力。
规范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我省在市县公安机关全覆盖建设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推动了执法规范化水平质的飞跃。从受立案到侦查取证,从案件管理到监督考核,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办案效率,更强化了执法监督。与此同时,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实战化应用,拓展了公安工作的时空维度,大大增强了公安机关的态势感知和快速反应能力。
服务发展大局:公安工作的时代使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鲜明主题。全省公安机关坚持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通过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的安全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清障赋能、注入动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江西公安机关深刻认识到,严厉而公正的执法本身就是最受投资者信赖的发展保障。近五年来,通过完善经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全省公安机关侦破经济犯罪案件6467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77亿元;侦办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933起,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赣州一家外资企业因商标权得到有力保护,专门致信感谢并追加投资,正是法治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活力。江西公安将知识产权保护从案件侦办提升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建立重点企业名录、派驻警务联络官、设立保护工作站等举措,构建起“事前防范、事中取证、事后联打”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企业扫除了发展障碍,更让公安机关成为创新生态的共建者,彰显了新时代公安工作的使命担当。
在“多设路标、不设路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服务理念指引下,江西公安持续推进管理型警务向服务型警务转变。“赣警办”服务品牌的创建,推动一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同时,公安机关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才流动和城乡融合,落地过境免签政策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优化发展环境、释放社会活力。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赣鄱大地的平安新“警”色已然绘就,但江西公安的征程未有穷期。以“十四五”的优异答卷为新的起点,江西公安正以更高水平的平安护航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航道上破浪前行,继续“赣”出新的精彩。(江西日报 吴雅雯)
(吴雅雯)